□牛 林
一個多月前,我從市作協(xié)主席劉康健那里偶然獲贈一本西
拜讀崇亞老師的散文,我自愧不如的是崇亞老師對文學(xué)語言的應(yīng)用、組合和編排。他像一個頂尖的建筑設(shè)計大師、美食烹飪大師,把老祖宗創(chuàng)造的優(yōu)秀漢文化、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漢語知識,在他的每篇文章中都展現(xiàn)出來、發(fā)揮得盡善盡美,字字珠璣,富有靈性,如美女涂上了濃淡適宜的化妝品,令人眼前一亮,回頭率頗高 。他還極善于謀篇布局、遣詞造句,把多種語法修辭運用得獨特新巧,使讀者得到如癡如醉的閱讀享受,給已厭倦了現(xiàn)代都市生活的喧鬧與浮躁的人們一絲清新氣爽的感覺。
而最難得、最大的特色和亮點是,他的散文立意高遠,哲理性強,發(fā)人沉思、回味無窮,極具穿透力,給人一種厚重感、滄桑感、歷史感、現(xiàn)代感、責(zé)任感,這在他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佐證。如他在《繡花針的重量》一文中寫道“母親在繡花時,心中總有一個春天,因此,她的繡布上總是充滿陽光,充滿活力,充滿希望。”他還寫道:“ 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,能夠坐下來,用心、用五彩般的理想,平心靜氣地描繪心中春天的,還有幾人?”他既贊頌了中國人民在艱難困苦的時期那種堅忍不拔的意志、憧憬美好未來的希冀,又表露了對那些丟掉信仰、忘卻理想的人的一種憂慮。你能說,這不是很高的立意嗎?
在《送你一枚小貝殼》中,他寫道:“你看見江河湖泊,卷裹著污泥濁水,卷裹著工業(yè)廢水,卷裹著現(xiàn)代社會難聞的臭氣,浩浩蕩蕩從四面八方向大海涌來。”我相信,凡是讀到此的人,只要有社會責(zé)任感,都會為環(huán)境嚴(yán)重污染而聯(lián)想到新聞中常聽到的一個詞“霧霾”而感到震撼。這樣的立意還不夠高嗎?
在《為父親洗腳》一文中,他寫道:“我將父親的腳抬起來,用毛巾輕輕地、慢慢地擦拭……然后我拿起剪子和刀,替父親剪指甲。我把父親的腳放到我胸前,在腳掌前部的三分之一處,找到了涌泉穴,輕輕地為父親按摩 ……幾滴熱淚,滴落在我的臉上,我抬頭看了看,是父親的眼淚。”這種“百善孝為先”的場景,如果不是親歷所為,絕寫不出如此令人顫抖、震撼的情感畫面。我相信,這樣的立意對我們傳承“孝行天下,大愛無疆”的傳統(tǒng)美德是有積極意義的。“潤物細無聲”,這對那些不敬老人、不孝爹娘的人也是一種無言的教育。
在《把春天鼓動起來》一文中,他寫道:“春一旦蘇醒過來,便一發(fā)而不可收拾。它最擅長狂草,喜歡蘸著綠色的墨汁,一路寫來,寫到天涯海角,把春的信息,連篇累牘地寄給人間”。這一段,表面看起來是寫書法,但含義更深,它猶如我們的改革開放,生機勃勃,前景無限,給人以力量,使人激情迸發(fā)、熱血沸騰。誰能說 ,這立意不高。像這樣能顯示文章靈魂的、高立意的句子、段落,在崇亞老師書中俯拾皆是。
這些高立意均來源于他對生活的真正體驗、深切感悟,來源于他對真實生活的高度概括或濃縮。
天中文學(xué)界出了